首页 部门概况 党建工作 师资队伍 桃李芳华 教学科研 教师成果 荣誉展示 数智教学
aa
当前位置: 首页>> 课程思政>> 正文

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思考

作者:杨静  审核:石洁琦 陈文玲

 

体会大学英语课程的战略使命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,“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、文化知识教育、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,贯穿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各领域,学科体系、教学体系、教材体系、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,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,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。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”。大学英语课程,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以及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必修公共课,课堂教学也要围绕立德树人开展,就是要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。

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》指出,大学英语课程“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,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,弘扬人的价值,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。 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和载体,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”。课程思政指引着大学英语教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中,完成从语言传授到文化育人的深刻蜕变。

理论知识与思政的有机融合

我认为,思政的实现不应当是脱离教学材料的、突兀的、刻意的说教,而应当是精巧的教学设计。教师需化身“文化侦探”,在教材文本中发掘隐性教育资源。例如讲解《新时代大学基础英语》中“China and the World”主题单元时,借助A篇文章美国作者在中国的教学经历,可以引入其他跨文化交流的例子,如国际学生交换项目、海外志愿者服务等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实践方式,从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。当学生理解B篇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精髓并能用英语阐释其蕴含的共赢逻辑时,课程教学也完成了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的跃升。这种转变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文化主体意识:英语不再是单向接收西方叙事的“传声筒”,而是多维度展现中国智慧的“扩音器”。教学实践表明,思政教育能够激活学生的文化DNA,使语言学习成为树立文化自信的新路径。

数字技术打开思政新维度

数字技术为思政教育打开了新维度。比如在学习“AI and Robots”单元主题时,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未来AI城市的场景,让学生化身城市规划师,设计未来自动化交通、智能家居、建筑等系统。这种沉浸式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,使思政教育变得可触摸、可感知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能源分配、隐私保护、人机协作等问题,例如在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做出抉择。这种体验能直观展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,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技术惠及全人类,在互联网一代的心中播下“科技向善”的种子。

在中华文化加速“走出去”的今天,英语教育正在成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前沿阵地。当学生用英语讲述“嫦娥”探月、“蛟龙”入海的科技传奇时,在国际学术会议中阐释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东方智慧时,语言便不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,而是文化自信的铿锵表达。这种转变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突破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,在课程中融入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价值逻辑,传递当代中国的思想深度,搭建文明互鉴的对话桥梁。让世界既听得懂中国声音,更能理解中国智慧。通过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,培养出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人才。